如何发挥乡村特色优势?这两大产业是关键要闻 - 中国产业新闻网

如何发挥乡村特色优势?这两大产业是关键
2020-06-09 11:41:29   来源:    
评论:0

农家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重新燃起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期涌现出一大批以农事体验、乡村美食、乡村生活体验
农家乐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重新燃起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期涌现出一大批以农事体验、乡村美食、乡村生活体验等为主题的接待服务业态,这种业态被称之为农家乐。

民宿的概念来源于中国台湾,是指利用自用的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的文化内涵,为外出郊游或远行的旅客提供个性化的住宿场所。在很多时候,民宿与农家乐是同样的概念,同时有人认为民宿是相对于农家乐更高级的形态,核心在于民宿的文化内涵可能更加浓厚。

本书所述的“进阶民宿”是在经营模式、经营主体、产品类型等方面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宿来说都有显著提升的接待服务型业态。自然教育则立足于乡村自然环境,让儿童与青少年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获取知识,茁壮成长,养成良好的世界观。民宿与自然教育都是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优势的关键产业。

“进阶民宿”关键技术

(一)民宿所有权形式的进阶:

从本地居民到外来投资者或混合型

民宿按照所有权人的类型可以分为由本地居民开设的民宿、外来投资者开设的民宿和混合型民宿。

早期的民宿或传统意义上的民宿,都是居民利用自住房屋,用于住宿、餐饮接待,民宿的所有权人是本地居民。随着民宿产业的发展壮大,民宿已成为一项效益可观的产业。越来越多的外来投资者参与民宿产业,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进行。

外来独资的民宿,如大理、丽江的大量民宿,就是外来独资民宿的典型。这些外来投资者部分是为了盈利、部分是为了情怀,通过租赁或购买当地人的房产建设民宿。外来独资民宿的投资规模一般比本地居民更大,设计更加精美,运营模式更加现代化。但外来独资民宿也存在一些问题,如:①对地方带动作用不大;②与地方融入不够,难以体现地方特色;③对当地生态、文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混合型民宿,是外来者和本地人共同投资的民宿。如一些地方农民以房屋入股、外来者以资金或技术入股成立的民宿企业就是典型的混合型民宿。混合型民宿具有如下显著优势:①对地方带动作用较大,农民以房屋入股,受益明显;②体现地方特色,农民以房屋、土地、其他资源入股,意味着这些资源将会得以保留并加以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因而得到彰显。但混合型也存在如下问题:①持续经营问题,由于投资主体复杂,投资持续经营存在较大风险;②利益分配中如何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开、公平、公正,一直是这类民宿面临的重大难题。因此,目前混合型民宿多用于公益性质的民宿或启动项目中。

(二)民宿功能的进阶:

单一功能型、综合农庄型、文化主题型、轰趴团建型以及其他特定功能型

单一功能型民宿,主要是指住宿型、餐饮型、餐饮住宿型等传统功能的民宿,占据民宿产业的绝大部分,相当于普通的旅舍功能。

综合农庄型民宿,就是民宿设置在乡村,不仅仅只有住宿功能,还具备度假村的功能,如拥有采摘、垂钓及其他休闲度假的配套功能。

文化主题型民宿,是指以某一种文化体验为主题,从民宿景观、民宿餐饮住宿、民宿休闲等多环节整体强调特定文化主题的体验。如台南的“毛屋”民宿,是建筑大师毛森江亲自设计的。民宿以清水模为材质,以干净的建筑线条

为特色,体现了毛森江的建筑美学思想。

团建型民宿,近年来成为都市周边一种盈利良好、市场反响热烈的民宿类型。这种民宿以团建、聚会为主要功能,类似于乡村俱乐部的形式。

特定功能型民宿,主要强调某一特色功能,如台中的潜立方旅馆,以潜水学习为主要功能,在民宿中设有十多米深的潜水池,用于潜水学习和训练,吸引特定市场群体前往消费。

(三)乡村选址的进阶:

区位优先、景观优先和文化优先

1.民宿选址的时空距离

一般而言,城郊或著名景点的周边位置是民宿选址的优势位置。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乡村道路的改善,高铁、高速公路等快速交通的飞速发展,1~3小时的时间距离成为民宿选址的另一标尺。

2.景观优先型选址

景观正成为特色民宿选址的首要之选,一些景观绝美、但距离遥远的民宿也广受市场好评。

如选址于黄河边、沙漠旁的大乐之野·中卫,除了选址独特外,还创意式遵循中卫本地建筑风格,在保留原始建筑肌理和道路脉络的同时,引入玻璃材质墙体,室内外视野贯通,苍茫沙漠自成一体。这种全新的独特体验更强化了景观的核心。

再如建在悬崖上的朴语山居,坐落于贵州省独山县影山镇瓮台大坪坡。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辽阔景色,高山台地、原始森林、群山云海、梯田日落、浩瀚星空等景观就是民宿最好的体验。

3.文化优先的选址

深度文化体验,是民宿发展的趋势。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地方,由于其自带的文化基因也成为民宿选址的另一重要因素。

浙江丽水“曼山居”修建在考坑古村,村里有土屋、石墙、青石桥,是浙江保存最为完好的高山古村。整个村子并不大,全村的古屋都是用不规则的溪石砌成,砌墙石大小不一、长圆扁方、形状多变。每块石头紧密相连,友好相处,共同抵抗风雨相守几百年,依旧屹立不倒。它们与纵横交错的石子路相互映衬,拥有浓郁的古老乡村气息。曼山居就位于这样的“石头村”,坐落于高山上,一派幽静。房间以白色和原木色为基调,有中式的典雅,也有日式的清新。建造者在最初设计时,就抓住本村石头建筑的独特特色,充分用石头布置院景。粗粝的石头与浸润时间的老木头相得益彰,窗外的风景毫无遮挡地映入眼帘,新与旧的交替在这个空间里竟显得意外和谐。

(四)民宿质量管理的进阶

1.国内民宿现存问题基本相似

基础配套不够完善。由于民宿经营的个人化特色明显,经营者在选址、开业基础判断等方面尚不具备精准的把控能力。一些民宿经营者完全凭着个人情怀或者纯粹是投资跟风,在不具备成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下开设民宿,最终不只影响了游客对区域民宿的好感度,还会亏本经营。

民宿标准不够明确。由于民宿属于非标准化住宿,千万个民宿主能提供千万种经营产品,因而对其经营属性也出现了监管难的局面。由于缺乏装修标准程序,装修中存在的隐患及不舒适比比皆是;由于缺乏集中管理,民宿服务品质不到位,消费者投诉无门;由于缺乏评级制度,低价恶性竞争、线上平台刷好评等成为业内常态;由于缺乏营销渠道和企业经营管理思维,靠景区吃饭、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比较普遍。整个民宿行业的标准体系建设尚需时日。

2.国家政策监管

目前的民宿仍处于开发的起步阶段,相关政策主要关注引导行业秩序、鼓励业态发展等。

2016年,关于民宿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制定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各地相继颁布了地方关于民宿的管理办法和补贴扶持方案,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个人闲置资源有效利用,有序发展民宿出租等。

2017年,政策主要侧重于积极培育民宿行业规范、分类细化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到要创新监管模式,合理拟定不同行业领域分享经济的业态属性,要进行分类细化管理,防止所有行业一刀切。同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这是关于民宿的首个国家级行业标准,从2017年10月开始实施。

随着农村土地上市途径的多重探索,闲置农房的共享式开发可能成为民宿的井喷式开发时代,相关政策和法规必将迭代更新。

3.民宿运营管理

在民宿质量管理上,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办法和规定,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其质量管理办法还需要根据乡村的自身情况,由当地的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统一制定补充。

在民宿的价格管理上,体现出高度的市场化特征。同时,为避免区域的民宿采用降价手段进行恶性竞争,可以由专业合作组织或者行业协会出面,制定行业指导价进行价格与质量的监督,以确保本区域民宿处于良性竞争状态。

4.民宿联盟(协会)支持

民宿联盟团结当地民宿,通过联盟的规范要求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做大当地产业,做强民宿经济。同时,由于民宿的个体化特征,民宿联盟可通过集中代理的形式进行品牌把控、宣传营销及发展咨询,以提高当地民宿的可持续发展。民宿联盟还可通过业内监管的方式,防止区域破坏性事件发生,快速处理负面影响等。民宿联盟对独自经营的民宿业态具有极好的服务、管理功能。

(五)乡村民宿经营的进阶

1.“民宿公司+农户”模式

“民宿公司+农户”模式中最典型的是巴渝民宿项目。该项目是政府牵头建立的乡村新型产业运营模式。民宿公司与农户共同打造新式民宅民宿,在保持自身原真性特色基础上坚持“一宿一品”,农户以民宿所有权入股获得分红。民宿的日常管理与经营由农户作为具体执行人,民宿公司负责营销和市场培育。这种模式不仅可吸引城市游客,也让农村资源被充分利用起来。

2.乌镇式统一平台模式

乌镇作为中国古镇开发的代表性产品,其资本运营管理方分成两类:一类是保护性资本,比如乌镇的桥、房子,百分之百属于国有资产;另一类是经营类资产,比如酒店和民宿的经营,由引入的投资开发方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

在乌镇开办民宿采取的是资格申请制,对经营者的要求是必须是乌镇本地人。资格申请有一套严格的标准,不仅要核查有无犯罪记录,还要摸清家庭关系是否和谐。审核通过之后,才能经营这里的民宿。游客预订房间,无论酒店还是民宿,全部都从乌镇游客服务中心一个入口进行,然后由游客服务中心统一分配,不能私下接待游客。

乌镇民宿采用完全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包括配套设施、用品洗涤、餐饮价格、换卡退房、奖惩制度等,都制定了统一管理标准。

平台统一操作的优势在于保障了民宿的质量和统一的风格,以民宿的形态为消费者提供酒店式的舒适体验。

3.政府管制+自由竞争模式

该模式是由政府对区域内民宿的质量管理、价格管理制定一般性约束,以确保区域内的民宿符合一定质量标准,同时也使民宿处于良性竞争环境中。在政府指导之下,各民宿自由竞争,其设计、经营、营销、品牌都完全独立。

该模式的典型案例是重庆武隆区赵家乡的民宿。该区域内民宿经营旺季在夏天,客户群主要为消暑的重庆城区居民。赵家乡政府对辖区内民宿的基本质量标准进行了规定,并规定了民宿的最低价格(每月每人1200元),对最高价格没有规定。这种松散式的管理方式便于激发区域创业动力,引导产业聚集,同时也行使了政府的监管职能。

五、“自然教育”关键技术

(一)自然教育的含义

自然教育包含森林教育、田园教育多类,发展于乡村的自然教育是集农耕体验、乡村文化体验、生态科普为一体的,在乡村开展的主要面向青少年、儿童的活动。很多地方也会基于此开办自然学校,自然学校就是链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组织和场所,学习自然,也学习如何保护自然、体验自然。

(二)中国自然教育现存问题

1.产品的雷同

由于中国自然教育起步较晚,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真正理解并进行自然教育研发的团体并不多。例如,很多田园教育项目都会提供滑草、溜索、玩泥巴、推豆花、滚铁环等活动,但结合本地环境的项目几乎没有开展,本地的乡村文化没有被充分挖掘和活化。自然教育本身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周边的环境和田园自身条件,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

2.成人视角

自然教育下的田园教育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市场,但设计者、经营者多以成人视角进行项目设计和运营。由于年纪的差异性,设计者以自己的青少年经验代替现在青少年的体验,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很难在当下青少年群体中形成共鸣。

3.基础设施简陋

有人以为田园教育就是农村环境的直接呈现,农活工具就是教具、农民用房就是教室。实际上,未经修缮整理的基础设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家长们的体验感,代入感大打折扣。

另外,由于田园教育机构往往采用租用和流转的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田园教育机构设施投入临时化趋势明显,田园教育设施简陋化较为明显。

4.过分依赖学校市场,对家庭市场开发能力不强

目前市场上亲子农场的客源以中、小学生为主。田园教育机构通过与学校合作,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特别是国家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后,学校市场需求非常旺盛。很多田园教育机构的主要收入就来源于学校的团购市场。但过于依赖学校团购市场会导致一系列问题:

(1)学校市场具有较大的时间波动性。学校市场的旺季是在4~5月,很多田园教育机构主要收入也来源于这两个月,其他时间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市场。过于强烈的市场波动,导致很多田园教育机构不但设施临时化,人员也临时化。进而导致田园教育质量长期停滞不前。

(2)学校需求过于强调大规模团队的组织,很难考虑到田园教育的精细化、个性化需求。田园教育针对大规模团队和小规模家庭的设计差异性明显,包括交通组织、基础设施、活动设计等。过于依赖学校市场,必然导致对家庭市场的忽略,还会进一步增加田园教育的时间波动性,增加产品的转型成本。

(三)自然教育的发展趋势

就自然教育的发展趋势而言,时下正面临着市场和政策同时推动的发展机遇。亲子出行是现在城市人群休闲度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很多中国家庭,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据有关方面统计,中国家庭在孩子身上的花费,平均占据家庭收入的30%左右。自然教育由于兼备教育功能、亲子功能以及怀旧功能,成为能够满足中国家庭大人、小孩共同需求的最佳项目。同时,由于田园教育往往可以就近参与、费用较低、时间要求宽松,因此更具发展前景。自然教育为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提供了一个走进田园、亲近自然、找寻童趣的机会。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颁布,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由此,中国的研学旅游市场将会势不可挡,而自然教育是目前研学旅游的主要形式,各种自然教育机构纷纷涌现。

(四)自然教育学校对地方发展的推动

自然教育学校为更多青少年提供一个比较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自然、亲近田园的场地。对于乡村新业态打造而言,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引流

自然教育学校吸引青少年来到当地乡村感受生活、体验与亲近大自然,这也就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学校资源、社会志愿者资源等。关联群体的进入,将会带动自然教育周边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属于其中核心的一类。就业人员的增多、旅游人员或专才人员的考察活动及志愿者的流动,都体现了引流的成功。

2.调峰

自然教育学校高峰时间与普通旅游时间具有一定的错峰属性。自然教育学校是以教育为主的旅游项目,时间的安排上可以与普通旅游的时间交错进行,不但可以降低乡村旅游的接待压力,还能推动市场淡季、旺季的收入平衡。

3.推广

自然教育学校的主要群体为青少年,他们会在教育中铭记自然的意义,同时铭记品牌的价值。群体交流品牌的形式便于形成区域性品牌,并有利于进行对外推广与传播。

(五)典型自然教育项目

典型的自然教育即以自然为主题,强调学习者的亲身体验,充分了解当地特色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知识,提升知识储备,刺激学习者的积极性,提升学习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教育的项目种类非常丰富,目前开展最多的包括农耕体验项目、森林教育项目等。

1.农耕体验项目

如台湾富田花园农场,以认识“农场动物”为特色项目,让儿童近距离与各种家禽、家畜接触。又如美国,依托其大面积的玉米田,在全国开设了近百家玉米迷宫,儿童可以在玉米迷宫中尝试探索的乐趣;与玉米迷宫配套的,还有参观各种农业机械、近距离接触马匹等活动。

2.森林教育项目

森林教育是依托森林资源,开展认识自然、野外生存训练等教育体验活动,涉及的项目包括野外徒步、露营、野外生存技巧、观鸟、昆虫观赏等活动。如重庆巴南区熊猫亲子农场,可开展穿越丛林、泥战、丛网迷宫等趣味性和体验性结合的自然教育项目。

(六)自然教学开办者

1.政府

自然教育作为现代环境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政府将成为发展平台的提供者。在政策的支持下进行自然学校的开设是有保障的,由政府开设并进行宣传,与当地周边中小学校进行合作,开设自然教育课程,推动当地发展。

2.教育人士

自然教育的魅力巨大,拥有自然教育理念的人士越来越多,他们通过开设学校的方式将个人理念灌注其中。“台湾自然中心之父”周儒,强调人类的生态价值与判断会影响环境与社会的长久发展,要培养具有生态良知与行为的公民,提供终身的户外环境学习与自然经验。他在《自然是最好的学校——台湾环境教育实践》一书中提到了台湾地区自然学校的发展历程,强调了自然学习的重要性。

3.乡村社区

乡村社区可以和政府合作,也可向有意、有能力创办自然教育学校的个人发出邀约。乡村社区可以着重在当地筛选自然教育学校教师人选,当地人更加了解本地的自然特色资源。配合专业的自然教育培训与提升,当地教育资源可以进行更加富有当地特色的自然教育。

(七)课程设计

自然教育需要系统的课程设计。目前,我国自然教育的课程设计还存在巨大的短板,缺乏优秀、推广性强的课程。自然教育最重要的市场为研学旅游市场,但目前配合研学旅游,特别是针对中小学生研学目的的课程非常缺乏。

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自然教育需要与自然互动,需要游客深度体验自然。因此,如何结合教育开展地的周边环境、生态自然、人文资源设计课程变得非常重要。

(2)因材施教原则。课程设计应符合不同的受众需求、尊重游客的自身特点进行友好设计,应充分考虑到参与者的个性区别,保证所有参与者都能深度参与。

(八)自然教育产业发展策略

1.以乡村为主体,建立田园教育基地

目前从事田园教育的机构多为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仅有部分会自建基地,大量的田园教育机构需要借用其他公园或基地作为田园教育场地。乡村发展田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可以积极主动开发。

2.在地式挖掘,促使田园教育产品的个性化、精细化

每个田园都有其自然之美,每个田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每个田园都有精彩的故事。只有通过对每个田园的在地性发现,才能最终做大做强乡村的田园教育。

如台湾桃米村,以“全台湾种类最多的青蛙”为自然教育的吸引点,大力开展生态保育,将桃米村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青蛙考察基地,以保护青蛙为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湿地保护工作,也让桃米村进一步成为昆虫等的考察基地。整个桃米村已成为最好的进行田园教育的基地。

3.服务设施的精致化

随着越来越多田园教育机构的进入,行业竞争压力增大,粗制滥造的服务设施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精致化的服务设施是田园教育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乡村可以通过和多家田园教育机构合作,让田园教育机构参与到乡村振兴教育产业的设计中来,进而开发多用途的田园教育设施,有效利用,持续发力。

(九)德国自然教育经验

自然教育真正快速发展是在德国。甚至有研究认为,与受传统教育的孩子相比,受自然教育的孩子们身心发展更加平衡。

在德国,幼儿园的教育表现出诸多自然教育形式,比如森林幼儿园、自然幼儿园、远足幼儿园、森林日和森林周等。一片森林、一座农场,或者是一个公园都可能成为教育的场所。而他们所强调的就是大自然与教育结合的理念,用在大自然中进行一系列游戏教学的方式,建立起儿童与大自然亲近关系的自然教育体系。

目前,德国已有1500多家自然和森林教育学校。德国自然与森林幼儿园的联合会主席、自然游戏教学法创始人乌特·舒尔茨奥斯特曼博士甚至提到,虽然这个数字对地大物博的中国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对于德国来说却是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简单来说,德国的自然教育就是让青少年通过在大自然中进行一系列有专业设计、有计划、有主题、有目的的户外活动,增强自信心、增加知识储备、增强青少年对大自然的了解和对大自然进行保护的意识,以此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德国的自然教育形式尤具特色,首先,让孩子一年四季都在室外学习,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让孩子充分与大自然进行亲密交流、在风雨中成长;其次,会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老师只负责看守和引导,充分留给孩子们思考的过程,让他们主动学习、刺激其创新意识,他们认为没有家长和大人的限制,孩子们的自学、自律、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更能够发挥;最后,让孩子们与森林一同成长,在长时间的户外学习与活动中,孩子们的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性、感知力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