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投资的商机在这里要闻 - 中国产业新闻网

农场投资的商机在这里
2020-08-11 09:52:52   来源:    
评论:0

  陪客户、朋友、家人到餐厅里吃饭,有廉价的快餐,也有奢华的会所,吃的是五谷杂粮,但消费价格却有天壤之别。现代餐饮的定价主要取决于
  陪客户、朋友、家人到餐厅里吃饭,有廉价的快餐,也有奢华的会所,吃的是五谷杂粮,但消费价格却有天壤之别。现代餐饮的定价主要取决于食材种类、餐厅装修、厨师水准、服务水平、餐饮口味等因素,基本上与食材本身的健康程度没有多大关系——也就是说,一席上万的饭菜与一盒几十元的快餐,都没有重视过食材是否健康。这是中国餐饮业发展的现状,也是一个让人费解的局面,我们吃饭,吃的是味道,还是健康?

  一个蕴藏在城市中的巨大农场商机

  这里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商机。在城市的餐饮企业中,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食客,吃得都很糊涂:我们不知道蔬菜的产地,不知道蔬菜的农药残留,不知道所吃的肉是哪个企业生产加工的,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的?大家吃的都是菜名,而不是菜本身。记得和一位同道中人聊过,哪一天,我们国家餐厅的菜单上,不是极力的推荐某一位厨师,而是介绍自己的蔬菜生产在哪个农场,是由哪位种田人种出来的时候,我国的餐饮业就会重新洗牌,因为消费者的觉醒和对健康的无限追求,才是餐饮界的真谛,也只有掌握健康食材供给的餐厅,才能够掌握未来主流消费市场的青睐。

  从厨师到装修,从装修到文化,餐饮业下一个体现附加值的元素是什么?笔者认为,餐饮业下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体现附加值的元素,是健康的食材、透明化的食材。在餐饮业,有一些走在前面的企业,他们在郊区承包土地,自己种菜,但这种模式并不是最佳选择,一则提升了餐饮企业的经营成本;二则这些餐饮企业在种养殖环节显得并不专业;三是这些企业生产的食材并不能全面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因此这些企业虽然觉醒,但也非常无奈。这为现代农场的经营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市场基础,我们以城市中数量庞大的餐饮企业为目标市场,通过订制、直接委托生产等方式,为社会餐饮企业、度假村、高档酒店、会所等社会餐饮企业生产健康食材,做一个市场空白的产品,做一个“天大”的买卖。

  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度,是获得餐饮企业青睐的关键。我们制订健康标准、打造农场的阳光工程、接受市场监督,使得自己的农场成为健康食材生产基地的代言。

  为消费者和餐饮企业搭一座信任的桥梁。做农场就是做良心,餐饮企业无法控制食材,而我们可以,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打造健康食材生产基地的良心和实力,我们才能够作为餐饮企业的避风港,餐饮企业选择和我们合作,看中的也是我们对于品质和口碑的追求,餐饮企业因为采用了我们的健康食材,可以从原材料本身获得更高的利润,获得更多消费人群的青睐;消费者正是因为能够对农场充分信任,从而相信餐饮企业的健康标准,因此农场在消费者和餐饮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信任的桥梁,这对整个餐饮企业的良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造餐厅、农场、消费者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是保障整个利益链条良性发展的关键。

  我们建议,在每一个餐厅公共区域、包间的视频系统中,以物联网的技术实时播放农场中的农作物生产及粗加工情况;在阅读平台放置本餐厅订制农场的全面介绍、健康标准等内容,设置扫描二维码,以供消费者实时关注所用食材的全部有效信息;在菜单中显示每一道饭菜的食材来源,甚至可追溯到某一位种田人的个人信息。只有这样做下去,我们的餐饮企业才会有真正矗立不倒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餐饮企业打造农场直销平台。餐饮企业因农场的健康标准获利,农场也可通过餐厅的宣传获得意外惊喜。今天的餐饮消费者即是明天的农场产品直接消费者,食客通过餐饮行业了解农场,从而选择从农场直接购买食材、甚至直接购买VIP会员卡,成为农场的客户,此外,餐厅也可成为农场的代销中心,在餐厅的公共平台可设置农场果蔬礼盒,食客可像打包饭菜意义,直接购买带走。

  笔者认为,新时期的农场是一个资源整合者,只要能够控制住食品安全,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就能够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通过上述模式,做新时期中国“最大的买卖”。

  牧山人——中国奢侈品农业的缔造者

  有一个向笔者咨询过业务的客户,他承包了一万亩的荒山,种植了几十万株果树,扣除相关的费用后,每年的利润却只有几十万元。他向笔者讲述了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承包荒山,种植果树,但却没有做好计划,种植的果树品种与外面农户种植的没有太多区别,没有注册品牌,没有销售渠道,如果没有一些养殖项目和农家乐支撑,整个万亩基地就没有任何盈利可言,每年到果实成熟时,等着到村里收水果的二道贩子,享受和村民一样的待遇,受到中间方的挤压,要么任凭水果烂掉,要么廉价出让给中间商。

  听完这位朋友讲述的背景、经历,经过一番简单的思考,笔者为他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放弃与农民一样的生产方式。老百姓自己种果树,自己打理,赚取的收益并不是果树自身产生的附加值,而是老百姓自己的劳动力产生的价值,然而作为企业,需要雇佣劳动力进行生产,当劳动力不再是“免费品”,那么按照常规的生产方式生产与老百姓一样等级的水果,这样的“与民争利”显然没有任何成本的优势,因此笔者给他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企业绝不能按照农民的思维做农业,否则必死无疑。

  做金字塔顶端的产品。这个投资方生产与当地果农一样的水果,等待中间商前来收购,这种“原生态”的模式,将自己拥有的“规模效应”全部消耗殆尽。丧失了规模效应和定价权、话语权,其庞大的生产能力反而成为了最大的软肋,眼看漫山遍野的应季水果,要么贱卖,要么成吨的烂掉。

  笔者给他提出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放弃与当地果农一样的销售渠道,转而进攻整个市场金字塔的顶层:我们不再使用任何的化肥和农药,让这万亩的果园恣意生长,生产出真正的、具有山野气息和原生态营养价值的水果,经管我们的产量会降低,尽管我们的果品形态和美观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的水果是健康的,是放心的,我们用提升单价的方式,来提升整体收入;构建果林循环经济链条,人工养蜂授粉,生产蜂蜜;建设水果DIY工坊,在水果集中上市的旺季,为市民提供优惠的采摘条件,并全程协助、指导游客将消耗不掉的水果制成水果罐头,延长水果的保质期;打造林间养殖项目,引入并丰富一些养殖产业链条,构建部分有机果园;实现果园认养,将果园承包给特定的企业和家庭;丰富果树品种,利用加减法原则,严格控制单一果品的上市总量,打造三季有果的种植结构。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制订健康标准,提升消费人群品质和消费单价,结合附加产业链条,逐渐走出“与民竞争”的格局,开创一个全新的模式,以盘活整个万亩园区。

  学会用“牧山”的理念,打造品牌的价值。我们不是在种植果树,我们是在豢养整个万亩山林。我们将注意力从农产品本身转移到这青山、绿水,这养育自然的大环境中,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态度去对待我们的农场,对待我们的产品。品牌价值庞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赋予产品2-3倍的附加值,待到整个项目品牌成型的那一日,整个经营状况将全面改观。

  放弃大而全且与主流产业不相干的业务,以“精作”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全面发展。整个万亩园林产业未成气候、品牌及知名度尚未成型,农家乐、奇石、会议等功能过早的进入园区,极大地分散了经营团队的精力,多点共进,但没有一个点做得够精、够深。整个园区如果想走出困境,需要将全面开花的经营思路转为“点式突破”,将某一个板块做精、做强,待时机成熟再导入其它功能,势必可将这个没有任何生气的园区打造成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品质农场。

  牧山人,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情结。一个投资方将园区做成具有灵魂的项目,那股力量是庞大的,有气势的,不可复制的,因此我们缺乏的并不是资本,也不是经验,而是那种足以改变思维的能力以及敢为人先的勇气。

  自然农业——向大自然索取的一块市场空白宝地

  有没有一种农业不用我们亲自种植,但是却能形成产业、规模和品牌?在数位同仁的协助下,我们对这样的一个话题进行深化,从而总结出来一个全新的概念——“自然农业”。

  随着对自然农业概念的不断精炼,我们对自然农业进行了明确的细分:一个是按照真正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生产的农业,其标准远远高于有机农业,我们甚至不应该亲自动手拿下农作物上的一个小虫子,而是留给自然环境中能够天然形成的生物链条,在这种完全模仿大自然环境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是“自然农业”的第一个层面;第二层面是真正的“天生天养”,我们只是去山、林中将这种纯粹野生(准野生)环境中生长的草药、茶叶、果实等采摘出来,按照一定的标准包装、生产、粗加工,再按照一个统一的品牌推向市场。

  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是在湖南安化地区的项目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在湖南娄底有一个国家地质公园,在这个景区内,生长着大量的野生“黄茶”,有一位同仁承包了地质公园中大面积可利用的山地,利用野生资源、人为引种野生黄茶,让这些黄茶可以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生长,再雇佣当地的农民在黄茶的采摘季节进行统一的采摘,通过统一的品牌和包装,将野生黄茶推向了市场,这位同仁的做法大大的影响了笔者: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面积上,拥有大量不可耕种的山、林资源,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这是一座座天然的宝库,我们缺乏的是一批具有整合力、销售渠道、投资实力的企业去“做大”这里的文章。

  做好“自然农业”,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文章。首先是发现价值,找到市场认可并且在纯自然环境下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具有最大附加值的;其次是寻找适于生产的土壤,我们可以选择深山老林,但是缺乏良好的交通配套,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具有良好配套的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景区以及具有较好交通配套的郊区山林地作为首选区域,不但可以降低成产成本,还可以与景区形成品牌互动,这既为景区打造了旅游商品,还可以通过“带走”的模式,完成景区的品牌推广;三是制订“自然农业”的标准,从种植、采摘、加工、提炼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完成无害化、可追溯的工作,使得自然农业成为真正可以走进市场的产品;四是做大“天生天养”的产业链条,我们可以通过饲养蜜蜂的手段,在完成为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物授粉的同时,获取自然农业的附带产品——野生蜂蜜;五是注册品牌,多做基地,采用品牌化的运作和经营模式,使自然农业走出小而单的作坊式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产业化。

  与“自然农业”拥有相似操作模式的还有另一个极具操作价值的内容——在我们走访过的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等地区,很多人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秘方,他们利用最原生态的材料,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产着最“土”但又是最安全的农产品。如山西乡村作坊生产的食用醋,每天在高山上养殖的土山羊、土鸡,他们的生产和养殖成本很高,但却因为生产数量少、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等原因,无法体现自己生产出来的“土产品”的真正价值,有些产品甚至只作为“内销”存在。如果我们打造这样一个企业:与当地村民合作,由我们打通销售环节,包装产品品牌,以订单的形式交予村民按照原始的生产、加工方式进行生产,由企业将其打造成真正的“自然农业”,打造成真正是“奢侈品”。

  有了资金的注入、品牌的包装、“一对多”的生产供应链条、更高层次的市场追求,这种“自然产业”就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活力,甚至可以带动当地老百姓摆脱穷困,以偏远地区最擅长的模式,实现偏远山区的全面小康建设。

  这是一个很大的空白市场,但却很少有人问津。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农业标准的不断提高,这种以“天生天养”为主打形象的“自然农业”,一定会成为品质消费市场竭力追求的市场新宠。

  房地产商投资农业趋之若骛

  近些年,很多房地产商进入了农业投资领域,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个是城市的经营者,一个是纯农村领域,当房地产商与农场产生交集,很多人对此产生了诧异——是房地产商的转型步伐,还是新一轮圈地运动的伊始?如果是源于企业转型的需求,为何房地产商如此热衷于农业?笔者认为,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却隐含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房地产与农业,二者其实在本质上是极为相似的,一个是经营城市土地,在建设用地上盖房子卖给消费者,通过对土地的炒作提升房产的价格;一个是经营乡村土地,在耕地上种植农林产品,再将农产卖给消费者,通过品牌包装和全新的生产模式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二者都是向土地要红利。对于地产开发商而言,从投资房地产到投资农业产业,甚至都不能算做转型,或者说这仅仅是一种最熟悉、最容易转型的方向。

  房地产商投资农业,是因为看到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和农业市场的希望。从国家限制的行业转向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从一个接近饱和的产业迈向另一个朝阳产业,在未来农业庞大的发展前景面前,尽管农业投资是一个回报较低,回收较慢的投资板块,但在众多的投资领域之中,农业产业、农业土地的投资前景是被众人看好的。

  房地产商投资农业,本质上是因为掌握了大量的资本。十几年的房地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房地产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随着在城市拿地成本越发高昂且市场逐渐走低的趋势,大量中游地产商选择将财富投入到更容易掌握且长期看好的农业产业之中。另一方面,房地产商投资农业,也有一定的投机目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了雾霾、拥堵等城市病中无法自拔,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生活品质并选择“逃离都市”,我国居民对未来居住环境的需求逐渐走进房地产商的视野。。全新的居住理念,全新的生活方式是投资方已在思考的问题,而通过农业产业的开发,顺带导入依托农业打造的“第二、第三居所”的概念,也许是未来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地产模式。此外,农业土地未来的升值空间、操作空间都很大,投资方选择在农业土地价位较低的时间入市,通过生产和长期持有获取土地红利,也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力。

  房地产商投资农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尽管我们都一致的看好农业,但对农业土地投资价值的理解偏差、房地产思维束缚、专业技术局限、农业市场开拓等诸多难题都是摆在房地产商面前的一座座大山。只有按照农业的思维模式去运营,通过把握国家政策、把握农业消费需求、全面了解农业价值、建立或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真正意义上将二者的优势有机融合,规避诸多潜在的投资风险。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