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一眼,看“振兴村”如何乡村振兴要闻 - 中国产业新闻网

搂一眼,看“振兴村”如何乡村振兴
2020-06-23 08:38:22   来源:    
评论:0

搂一眼,看振兴村如何乡村振兴——中国100个乡村振兴样板纪实(第14期)1、 振兴村的基本情况振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新区,全村
搂一眼,看“振兴村”如何乡村振兴——中国100个乡村振兴样板纪实(第14期)

1、 振兴村的基本情况

振兴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新区,全村拥有共有136户、人口569人,辖三个村民小组,粮田面积为583亩。振兴村原名关家村,40年前曾是山西省长治市有名的贫困村,村中存在交通不便、房屋破漏等问题。坐落于煤矿大省,曾经的振兴村的支柱产业和山西省很多乡村一样,都是依靠煤炭资源发展。煤炭资源在为振兴村村民带来一定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随着能源结构发生改变,煤炭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振兴村继续发展,振兴村决心进行改变。基于“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振兴村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大的调整。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通过引进企业,振兴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旅工结合、旅商结合,三产融合的发展之路,为振兴村开启了一条真正的可持续振兴之路。

2017年11月,振兴村荣获2017年度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奖;2017年12月,入围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第98位。此外,振兴村还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小康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村镇”、“中国乡愁公园”、“中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全国乡村度假示范区”、“全国农业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众多荣誉称号,从2013年起,振兴村连续四年入围“中国避暑小镇”百强榜。

2、 振兴村的变革措施

变革一:转变发展模式,由“黑”转“绿”。上世纪80年代,振兴村依靠煤炭资源,通过村民艰苦卓绝的奋斗,让村里的茅草屋、平房变成了别墅。但随着国家能源结构的改变以及严重的污染,振兴村村民意识到不能再单纯的依靠煤炭资源进行发展,必须由“黑”转“绿”,改地下产业为地上产业。振兴村未雨绸缪,一方面完善煤矿产业链,提高煤炭技术含量,同时提早布局振兴村的产业的转型发展。依托本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资源,振兴村开始实施上坡绿化工程,开拓荒山荒地,规划建设经济林与药材花卉,环境风貌明显提升。

变革二:引进龙头企业,村企共建。振兴村通过引入当地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共建、以企带村的形式积极发展,开办旅游文化公司,建立人才学院,多渠道开发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村中的主导产业从煤炭业变为了乡村旅游业。振兴村构建了“雄山欢乐谷、民俗文化村、农艺博览园”三大旅游板块,先后建成槐荫寺、牡丹园、孝廉公园等20多个特色旅游景观,利用美景、民宿、历史文化、休闲设施吸引省内外游客,打造北方最具特色的乡村度假胜地。

变革三:坚持党建,创新机制。振兴村创新党建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围绕新时代党员如何引领发展和服务群众,振兴村党总支创新实施了“四项机制”。创新实施“融合党建”新机制,完善领导干部一岗双责责任制;创新实施“三级联动”机制,实施“党总支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党建工作新机制;创新激励引导机制,实施“三包四推五培”党建新机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创新实施“三亮活动”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

3、 振兴村的变革成果

企业带动农旅结合彻底转变发展模式

当振兴村意识到仅依靠煤炭资源难以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模式,不是长久发展之道之际,振兴村立即展开行动,决心改变。改变首先从绿化开始做起,振兴村首先实施了:山坡植绿工程、身边增绿工程、庭院披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同时对村内主干道、各大街道进行绿化改造,村中的绿化面积达到2000余亩,同时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绿化改造,重点进行庭院绿化,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最终让振兴村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0%,人均绿化面积达35㎡,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改变了振兴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并为振兴村从煤炭产业转型打下基础。

在本地自然资源足够支撑振兴村转变发展模式后,振兴村村领导对振兴村未来究竟该走什么路子进行探讨。最终决定通过以企带村模式进行发展。,2010年7月,振兴村成立了长治县振兴鑫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结合当地的煤炭企业——振兴集团进行发展与转变。振兴村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共流转土地6331亩,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户1249户,为村内及周边剩余劳动力1000余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近万元,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上党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村。

2012年4月9日,振兴试验区和县里有关部门共同规划的“大雄山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振兴起步区”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奠基,成为市县两级的重点工程。振兴村瞄准打造北方最具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的目标,规划建设了三大旅游板块,分别是振兴雄山欢乐谷、振兴民俗文化村、振兴农业博览园。

振兴集团从一家煤炭开采企业发展成为一家集煤炭、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农业开发为一体的大型股份制有限企业。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理念下,振兴集团对振兴村的开发始终围绕打造生态绿色田园风光为目标,融合了振兴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以及民俗厚重的乡风乡情,为振兴村打造出具有特色、文化的旅游发展路,全力推动振兴村西火田园综合体建设。并由集团企业投资建设中药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

为了实现“农旅结合”,将振兴村本土的农业更好的与振兴村的旅游事业相结合,振兴村采用了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推出了马刨泉矿泉水、上党振兴村酒、振兴村老陈醋、小杂粮、葵花油、核桃等产品,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

振兴村的发展引起了大量资本与人流,借此机会振兴村开始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企业为振兴村投资建设了秋千园、拓展训练基地、跑马场、民俗酒等。振兴村将全村每一位村民都吸纳进振兴村的振兴路径中,通过以商带户模式,振兴村按照企业投资、农民入股的形式发展商贸物流,鼓励农民投身第三产业。振兴村将通过打造‘上党印象体验区’,即上党印象十里长街、上党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体验街、上党印象农耕民俗文化村,振兴村吸引了更多游客,在客流量的带动下,促使容纳160余家商户的上党印象商贸一条街全部营业,总投资达到了4.5亿元。

为了进一步丰富旅游特色与旅游体验,振兴村还推出了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170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九处,容纳6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成立了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可容纳500人同时住宿、培训、就餐,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成立了村镇银行,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

如今的振兴村,形成了全村互动抓旅游,家家户户都赚钱的大好局面。一些村民在自家小院上做文章,在小摊小吃上下功夫,逐步把小吃街变成了小吃村,实现了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的转变。2017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6900元,10年间翻了4倍,职工人均收入翻了15倍,达到56900元。

进行新村建设创便捷宜人生活

在贫困时期,振兴村呈现山高石头、出门就爬坡的状态,村民面临走路难、喝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曾经村中还存在村民挤在只有五六十平米的小房子,几家村户共用一个院子的情况。在决计改变后,振兴村历经了绿化改造,同时对水系建设进行规划,内所有主次干道用水系环绕,形成大路成河,小路流溪,户户有桥的局面,改变了过去村民用水、用煤都需要自己挑的不便局面。

2007年3月27日,还未更名为振兴村的关家村举行了新农村建设开工奠基仪式,主导企业五年斥资4.5亿多元进行新村建设,村党总支部带领村民们投工投劳、新修4条街、9条路,新建别墅式住宅和标准化新居569套。关家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居,搬迁后正式从关家村更名为振兴村。其中住宅为确保村民能住得舒心、功能便捷,在设计住宅时,充分考虑其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统一,采用了传统中式屋顶和西式阳台、窗户、栏杆的设计,既实现了三层小阁楼的储物需求,也满足了村民对采光、休闲的需要。

此外,振兴集团还会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为村中174名60周岁以上老人和26户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振兴村每年给每口人发放1500元生活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放1200元养老补贴。全村医药费全部报销,一年2次免费体检,每到过年每人发放50斤面、20斤大米。在振兴村的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就地进城、就地就业、就地养老、就地就医、就地入学,让村民过上了宜人又便捷的生活。

大力树新风提升村民精神面貌

振兴村的村户家中的门牌常刻有类似“对贤当举、小人当疏、孝悌当崇、五毒当诛、志存高远”的家训,在振兴过程中,不仅要实现物质振兴,更好实现精神文明振兴。振兴村发展过程中对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进行了良好的传承,对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进行保护、对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已经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传承历史文明。此外,振兴村内的四条街、九条路分别以仁、义、礼、智、信、贤、德、文、明等传统文化精髓加崇字打头进行命名,新建以二十四孝故事为主题的孝廉公园一处,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让振兴村村民精神面貌得到极大提升。振兴村每年还会定期开展各类传承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

近年来,振兴村还大力开展村民教育、树新风活动,推动振兴村革除陋习,移风易俗,为村民减负。首先是宣传移风易俗新规,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深化殡葬和祭祀改革,充分利用广播、微信、抖音、视频等形式,广泛宣传移风易俗新规,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并建立健全“一约四会,科学制定办事标准,与村民签订承诺书、设立移风易俗重大事务公示栏、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要求每户操办宴席标准不超15桌,每桌10人,每人20元,并统一在村里的“山药蛋饭店”举办。白事方面,取消搭灵堂、改祠堂祭奠,取消八音会、改放哀乐,取消大锅饭、立碑平坟头等为群众减负。

坚持党建创新维持发展秩序

振兴村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党建引领,为了对振兴村秩序进行统筹管辖,保障振兴村实现乡村振兴路径的顺畅,振兴村通过领导班子带头学、支部引领学、党员自主学的模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信仰之基。通过流动党员微信学、游客党员情景学、农民党员轻松学,实现学习对象全覆盖。通过编撰学习手册、开辟农民讲习所、成立党建服务站三种载体创新学习,先后编撰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金言 365条》《新时代党员应知应会》《新时代党总支工作手册》等学习手册。

振兴村确立了每年10月18日为乡村振兴日,每月18日为农民讲习所学习日,实行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成立振兴村党建服务站,设立党建服务岗,开展党建服务工作,实现党建服务与综治、民政、劳保、国土、财务等融为一体的一站式便民服务,用实际行动检验学习成果。在创新实施了“四项机制”的基础上,振兴村坚持积极开展“三亮”活动。所谓“三亮”是:党委领导要亮身份,做好带头作用,领导基层党员为民办事更细致、认真、踏实;两委干部要亮承诺,紧盯民生要事,将承诺落到实处;员代表要亮行动,积极承担经济建设者、集体维护者、改革推动者的身份。在党建引领下,振兴村秩序井井有条,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每一个过程的顺利发展。

更多有关乡村振兴的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八斗鬼才工作室”~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